iPhone與 iPad 上的訂餐 App和店內銷售 (POS)系統 (1)

SONY DSC

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我目前在做的軟體,那就是「iOS 上的訂餐 App 和店內銷售系統 (POS, Point of Sale)」。當然這不是什麼驚人的 idea,我只是想利用寫作的方式,把腦袋中的想法好好整理一遍,並且利用這個管道來獲得一些其他人的建議。很多人都說,創業越早能把你的點子和越多人分享是越好,而能用最短的時間做出一個堪用的產品 (MVP) 更是創業的精髓。我想我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琢磨這個想法,該是時候拿出來討論一下了。

(雖然說平常看這些創業相關的網誌、書籍,看的時候似乎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覺得創業好像本來就該如此。可是等我自己親身下海之後才發現,以前看過、讀過的東西往往都忘得一乾二淨,過去三個月每天腦子裡想的就是該如何盡快把系統運作起來,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過去讀過的東西究竟有哪些是現在這個階段該注意的。我覺得除非是這些想法已經內化在自己的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就可以應用出來,否則絕對是聽過就忘,在緊要關頭根本很難派上用場。不過我也發現,自己有寫網誌是蠻不錯的一點,它一定程度保留了過去還能思考時的一些想法,讓現在既使很忙的時候還能有個地方能夠隨時提醒我一開始創業時想追求的是什麼。另一方面也算是有個資訊統合的地方,否則看過那麼多網誌,就算之後想要再回頭找某篇看過的文章,也不知道從何找起。講到這裡我覺得 Feedly 蠻不錯的,可是中文搜尋功能實在不太好,往往還是要靠 Google 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有個軟體可以綜合 Feedly, Pulse, Read It Later (Pocket) 和 Evernote 的功能,那就太棒了!)

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

  • 緣起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我只是覺得 iPhone 和 iPad 很酷,於是就想學如何在 iOS 上面開發軟體。那時只是業餘時間投入而已,主要是利用 Standford 的線上課程和 Apple 的技術文件來進行自主學習。後來上完課之後便覺得應該做個什麼 project 來看看,不然好像沒什麼意思。剛好那時我一個開早餐店的親戚來幫我帶小朋友,於是便想說可以來做個手機上的訂餐系統,做完了剛好可以拿去店裡用,一舉兩得。

  • 解決自己的問題

Pual Graham 說創業人要從解決自己的問題著手,手機上的訂餐系統其實一直是我覺得很有用的軟體,不但解決了打電話訂餐的問題 (不知道電話、沒人接、忙線中、不能預約),更提供了電話訂餐沒有的功能 (提供菜單、提供照片、提供價錢、可以慢慢點、半夜也可以訂、線上結帳)。但很奇怪的是,儘管 iPhone, iPad, Andorid 已經這麼流行,市面上幾乎沒有這樣的 App (或者至少我找不到),你找得到訂旅館的、訂飛機的、訂餐廳的,但就是沒有訂便當的。(後來 AppStore 的確出了幾個點餐的 App,不過其中感覺算是玩真的好像只有摩斯漢堡一個。) 我不是這個產業的人,這個現象背後實際的原因我不清楚,但我覺得所有的原因最終還是會回歸到這句話:「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也就是說這件事所必須投入的精力不會得到相對應的代價。(也許你會說,不是這個產業的人你還來搞這個?但從某個角度來說,不是這個產業的人也許反而會有更創新的見解,請參見上一篇 Paypal 創辦人的講法。)

  • 想法

線上訂餐系統有三個角色,其一是消費者,其二是系統商,其三是餐廳業者。只要其中有任何一個角色不願意投入,整個系統就玩不起來。對於消費者而言,線上訂餐某種程度解決了電話訂餐的不便,而下載免費 App 又幾乎是沒有成本的事情,所以理論上應該不會排斥這個系統 (如果 App 真的太爛、太難用,那另當別論)。而對於系統商而言,從這個系統所賺的錢必須要大於投入的時間與人力,它才會願意支持這個系統的運作。不過由於傳統點餐的過程中,並沒有系統商的這個角色存在 (中華電信也許算是一個吧?),因此顯然要嘛是消費者,要嘛是餐廳業者(或許有第四個角色的出現?)必須要切出部分的利潤來做為系統商的誘因。消費者我想是不可能掏錢的,所以剩下只有餐廳業者可以來提供這方面的利潤。理想狀況下,線上訂餐系統能為業者帶來「額外」的營業額,所以想像中餐廳業者「應該」會願意分享一部分這方面的收入給系統商,於是這樣一來整個系統便可以運作起來。

  • 問題

這一切聽起來很美好,可是既然這個模式不是很普及,那顯然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摩斯漢堡的 App 能運行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餐廳業者兼具了系統商的角色,於是點餐的步驟還是回歸到了傳統上消費者與餐廳的組合。)我個人猜測,大概有兩點妨礙了這個機制的運行。一個是餐廳業者所提供給系統商的利潤不足於支持系統的運行 (也許是營業額不足,也許是餐廳業者願意提供的分成太少)。另一個則是餐廳業者認為投入這個系統的成本 (時間、人力),無法符合 (justify)所獲得的利潤 (系統本身所產生的利潤其實也很難衡量),因此不願意充份支持這個系統。

  • 實際行動

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方式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就是讓你的 App 有足夠多的使用者,讓餐廳業者知道一但採用你的系統,便一定會為營業額產生夠多的成長,讓業者有足夠的誘因來和你合作。這個方式說來簡單,但其實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因為除非是大廠來做,否則一般創業公司哪裡來的「足夠多」的使用者?所以通常這個系統本身還是要靠餐廳業者的力量來推廣的,可是這樣整個問題豈不又回到原點,人家為什麼要用他的力量來幫你推廣?坦白講目前我不知道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但我想勢必要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來突破,只是我現在不知道而已。此外,要求餐廳業者為來自線上訂餐系統的訂單分成,某種程度會造成餐廳業者和系統商之間的對立,無形中會阻礙業者參與合作的動力 (甚至是繞過這個平台交易),而這對於創業的小公司而言,絕對是非常不利的。你必須要想辦法讓業者和你站在同一邊,藉由餐廳本身的知名度來提高系統的使用率。

解決第二個問題的方式,我認為是必須要讓整個訂餐的系統對於餐廳業者而言完全沒有額外的負擔,而且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方式來驗證究竟線上訂餐佔的比率有多少,甚至是提升了多少比率的營收。我覺得就這點而言,有個顯而易見的作法,就是讓線上訂餐系統和店內銷售系統整合,來自消費者手機 App 的訂單能自動化的流入店內,完全不用額外的人工處理。而另一方面,店內對於訂單的處理狀況,甚至是菜單的變動,也能即時反應在消費者的 App 裡面。我想如果能做到這樣,那線上訂餐對於商家的額外負擔會小很多,換句話說對於線上訂餐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一點。

這是為什麼我所做的題目是,「iOS 上的訂餐 App 和店內銷售系統」。

更新:如果你對我的產品有興趣,請參見「微碧行動點餐」,裡面有詳細的功能介紹。

相關文章:

About Weicheng Chu

創業中,微碧愛普科技 (www.weibyapp.com) 已婚, 有一對雙胞胎兒子, 現居住在美國加州、台灣台中
本篇發表於 Weiby Apps, 創業之路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29 Responses to iPhone與 iPad 上的訂餐 App和店內銷售 (POS)系統 (1)

  1. William 說道:

    Hello Eddie

    我是William 好久不見
    滿喜歡讀你的blog 總覺得你思路清晰
    講起話來很有邏輯 分析也很透徹
    對於你的創業之路 看完你上篇文章 有些想法與你分享
    除了你上面所說幾項比較偏"商業模式"的理由以外
    我個人覺得還有一些比較"人性化"的理由 不妨你參考

    1. 飲食習慣
    既然是線上訂餐服務,主題就是在吃上面。以台灣人飲食習慣來說,主食大部分屬於熱食。線上訂餐雖然極為方便,但在"食物做好的時間"與"拿餐時間"無法完全100%配合情況下,也許餐老早就做好,但沒來拿或是餐來不及做好,還是要等的狀況,我想這在現行用電話訂餐的情況下都還是會發生。而一旦發生,就造成了菜可能冷掉,拿到也不好吃,有點欲速則不達的情況。再加上一些季節性的因素,比如冬天買燒仙草或者夏天買冰,如果時間掌握度不好的話,就會有這樣的問題。如果這種狀況發生一次兩次造成客訴抱怨,商家也會不勝其擾,降低推廣這個服務的意願,更遑論消費者想繼續使用的狀況。

    2. 台灣人喜歡"被服務"
    雖然現在使用智慧型手機app提供的服務做消費已經漸成為風潮(還不是主流),但消費主力仍為X世代。一個仍不相信科技可以完全解決問題的世代。
    我曾經深入想過為何日本拉麵店或快餐店的販賣機銷售方式在台灣不能普及? 試想這樣可以節省多少成本。不需要派人點餐,不需要派人餐後收帳(也不會收錯),師傅憑單做餐也不會做錯,餐券可能還可以回收重複使用,而對只需要一碗拉麵的客人來說,15分鐘內就可以解決一餐。我曾經到宜蘭一家有名的麵店,人潮很多,一個小時才能拿餐,點過的菜單總共加起來5公分這麼厚,原因不是他生意真那麼好,而是一堆人光點餐就可以耗掉很久時間,小吃點更是要派人解釋確認訂單,做餐的人還要再看一遍等等。當時讓我覺得台灣快餐店小吃店這麼多,為何也不搞一台?
    後來詢問過一些人,再觀察大家用餐的狀況,發現不論大餐廳還是小吃店 (除非是夜市攤販),大家都喜歡有人來服務你,跟你解釋菜單,今天有甚麼菜是菜單沒有的,因為第一次來要推薦有甚麼好吃的,幾個人要怎麼點比較好等等,有時候熟客還要跟老闆哈拉,問問最近過的怎樣,生意好不好之類,就連結帳的時候也可以聊個五分鐘,討論今天菜怎麼怎麼著或者今天服務態度或者上菜速度又怎麼了等等,這些豈是一台販賣機以及15分鐘一餐的服務可以辦到??
    我們上一個世代,就是無法承受科技帶來的風險(以你的case來說 訂錯) 或者不被服務周到的感覺 (沒有和藹可親的小姐問候或者推薦的special),所以還是走傳統模式。你提到現在都有訂位網站app (如eztable),畢竟訂位所帶給客人的風險小的多(但還是都是年輕人在用),就是訂位而已,但訂餐內容複雜許多,要推廣到每個人在彈指之間確定,真的不是這麼容易。(btw, pizza hut的線上訂餐算不錯的 不過他好像只有web版)

    3. 無法及時更新菜單
    最後是菜單更新速度,也牽扯到營運成本。你應該常看到很多小吃店常發展新菜單,在沒啥預算下,只能寫個條子貼上去,或者甚麼東西漲價了,就直接改來改去,因為菜單重印重做都是成本。線上更新對餐廳來說我不知道多少錢,但我知道就算便宜他們可能也懶得改,改了以後消費者可能也懶得下載,若兩邊資訊不同步,那就會有些困擾,比如餐廳有個時間限定special在促銷,因為沒來得及線上改,就無法推廣,如果改了,消費者也無更新,可能還是都點到原來的菜單,那就失去餐廳的美意,消費者也無福消受。當然這只是我的假設,如果是熟客也許不會有這些問題。你也有看到類似的點,所以我想你會streamline這個process

    我是針對許多比較軟性方面的問題,提出我初步的想法。有機會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

  2. Weicheng Chu 說道:

    Hi William,
    上次回台灣沒有機會去找你真是可惜,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台南搞這個系統。
    明年三月回去時希望可以和你聊聊,我非常需要借助你的長才呢!
    感謝你提出了想法,這麼長的回覆都可以是一篇文章了,應該花了不少時間打吧?

    我覺得你講得很有道理,事實上我這次回去台灣這段時間,實際待在店裡的經驗告訴我,台灣的消費方式和我想像的有相當大的差異,某種程度反應出為什麼線上訂餐不是這麼普及的原因。單純的要把科技和生活結合起來,似乎沒有那麼簡單,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必須要比原來的生活好上很多倍才有辦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如果只有好那麼一點點,大部分人是不太可能因此改變的。於是現在問題就在於,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一個真正適合的方式,用科技來完美的解決現有的問題?坦白講,就以你舉要排隊一小時的例子,我實在很難相信一般人都很樂意來排這個隊,我覺得大家不是不願意試別的方法,只是別的方法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更高罷了。(關於 Pizza Hut,美國有出 iPad 上的 App,但是我試用過的結果是,還不如打電話比較快!我真的很願意用 App 來買披薩,但是我花了30分鐘還是沒辦法送出訂單…)

    之後還會有好幾篇相關的文章,再來好好討論吧!

  3. William 說道: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所言甚是 只是用這家slogan的牌子卻背道而馳 讓出了龍頭寶座 而且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哈哈

  4. 偉仁 說道:

    Hello 緯晟,

    先祝你們一家新年快樂!

    日前我和加菲聊天,她聊到你的創業 idea,我和她有一些討論,本來要找你聊聊,後來又忘記。前天我和加菲維澤一起吃飯,大家又聊起你創業的事,在這跟你討論一下。

    先恭喜你,創業要勇氣,要很大的勇氣。能認識自己想要什麼(這在你先前的文章已有闡述),勇敢追求,很不簡單,預祝你成功。

    不過以訂餐系統做為目標,我就有些意見。

    1. 網路化、e化是很流行的名詞,但它並不代表所有東西都要網路化。如果說要做一個 app 來取代傳統打電話叫便當,那我第一個問題是「打電話叫便當有什麼錯?」 – 它是一個行之有年的,proven 的 business model – 要從更本去改變一個已經建立的 business model,那新的 model 肯定要能提供舊 model 沒有的,使用者和店家難以拒絕的好處。

    多年前我在台大念研究所的時候,剛好就有人做網頁版的線上訂餐系統,我們實驗室為了好玩試用過一兩次。結果,發現並沒有比打電話叫便當更便利,之後就不用了。

    單就訂餐系統來說,十多年前的網頁版,和現在的 app 版,本質上我覺得差異不會太大。它提供了訂餐的另一種方式,很有趣。但是舊有的、大家習慣的方式也沒有很差。要硬行插入新的方式,改變大家的習慣,我覺得有實質上的困難。這是對使用者而言。

    2.對店家而言,可能網上訂餐也比較難以找到它適當的定位。

    如果是像台大後門那些便當店,基本上我覺得他們沒有理由加裝這套系統。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店家賣便當這個營業行為整體的 bottleneck 並不在來不及接受訂單(例如要有人接電話,拖慢人力的效率),而是在能夠多快地生產食物。回想一下我們以前去吃飯的時候,這些便當店的外場一兩個人負責點餐、收錢、端菜、接電話,還每每有 idle 的時候,裡面做菜的卻是忙得不可開交。從這個角度看來,線上訂便當對這些店家能不能賣更多便當,難有實質的幫助。

    如果是稍微高級一點的,價位在兩三百的簡餐店,那已經有別人提到,多半的客人都不是選擇外帶而是在店裡接受服務,似乎也沒有訂便當系統的空間。

    3.引進新的 framework 本身就是障礙重重,而且不太符合中小企業精神的吃力卻不見得討好的工作。

    今天訂便當系統要結合後端的金流、線上刷卡機制,需要做很多的 ground work,把整個 schema 都建立了之後,才能開始談回收。往好處想 ground work 只要做一次,如果大架構規畫得對,那成功的經驗很快就可以複製。

    但是我覺得企圖建立良好的 framework 的想法是比較美式大企業的作風,和台灣便當店(多為家庭經營,小型企業)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有衝突。

    對小便當店來說可能它們最關心的是要怎麼樣用最小的 initial cost 和 maintenance cost 就可以上路經營。所以它們不會去認真尋求一個良善的 framework,而是偏向尋找 ad hoc alternative,店先能開起來再說。說要引入 framework 之後的好處,尤其是店家還要另外付出成本的,可能會變成對牛彈琴。

    一些想法,沒有什麼建設性…如果有得罪之處別見怪。

    • Weicheng Chu 說道:

      Hi 偉仁,

      感謝你分享這麼長一篇心得,應該也花了你不少時間。這週 cisco 還是 shutdown 嗎?

      對於一個idea 每個人有不同的意見是很正常的,尤其是預測這個 idea 最後究竟是不是能成功時,更是眾說紛云,每個人的想法都差了十萬八千里。不過我想就像我阿姨講的,一個創業點子要成功的機會本來就是微乎其微,因為如果最後的成功是如此顯示易見,那還輪得到你嗎?更何況如果沒人去 try 這一腳,誰也不知道究竟這道門是否能打開。

      以下是針對你的回覆的一些想法:

      1. 「打電話叫便當」絕對是一個經過證明的模式,而且也絕對沒有錯,但用這一點來說明 app 無法取代這個模式,這有點像以前常有人講,「手機不就是拿來講電話嗎?我為什麼需要用到智慧型手機?」。同樣的,「網頁上的訂餐系統沒有比打電話方便,所以手機 app 也不會更好用」,我想這應該是因為以前的網頁太爛了,而且坦白講那已經是「一個世紀」以前的事了,移動裝置在這十年間的發展早已顛覆許多傳統的習慣。以現在智慧型手機這麼普及的情況下,用手機打電話訂餐和用手機上的 app 訂餐究竟有多大的差別?我不覺得這個習慣的改變真的有這麼困難。

      2. 就像我文章裡面講的,訂餐 app 本身我認為是難以獨自存活的,它必須是整個系統的一環,否則來自店家的阻力絕對數百倍於使用者端。電腦系統 (POS) 本身對於店家產能上的提昇,這點絕對是無庸至疑,不論是一般業者的心得,或是我第一階段的試行都證明這一點。但至於訂餐 app 能夠起到多少加分作用,說真的難以估計,這個資料量實在太少。明年三月我會回台灣做系統第二階段的試行,到時我再分享心得。

      3. 建立一個系統本身的確是需要很大的功夫,而對小店家而言成本的確也是最大的考量,但我覺得這兩者並不衝突,因為我並不是要小店家去自己建立系統,而是將系統建立好後讓店家來使用。我想這整事的關鍵在於我是不是能利用有限的資源建立起足以滿足店家需求 (提升產能、增加營收),而又符合成本考量(最少時間上手、初始成本最小)的系統。

  5. 偉仁 說道:

    我們剛從 shutdown 回來,很多同事都還沒出現,因此很閒…

    今天想著這個 idea,想到了幾個點子,可能有用,可能沒用,分享一下:

    1.可以讓店家之間結盟,比如說買A家的便當就在B家飲料折五元之類

    2.用電子式的訂餐可以追蹤使用者的消費,提供一些符合消費習慣的甜頭,例如說便當買滿十送一。星期五下午買飲料打八折。各店家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優惠是什麼,直接上 app 省去廣告/發傳單成本,消費者看到旁邊的人拿 app 就可以打折就會跟著裝(到店裡要要求結帳時show 出app, 這樣等於免費幫 app 打廣告)

    3. 可以增加社群功能,讓會在同一間店消費的客人可以選擇互助(當然,要有 opt-out 的設定)。比如說我訂了便當,還不想自己拿便當,我可以輸入我的所在地(系館xxx室),要求去同間店消費而且順路的人幫我拿便當。我可以在app 上輸入我願意提供的獎賞(如請喝B店飲料,代拿便當的人憑APP自行去B店領,或轉讓我在A店之前買三個便當的 credit 讓代拿便當的人更快集到買十送一)。我記得以前電機系有個老師,幾乎買天都吃同一家便當,而他的便當常常都是剛好去那邊的學生拿回來掛在他門上的…

    若想到更多再寫上來…

  6. Weicheng Chu 說道:

    我曾經有過和第三點類似的想法。小吃店要拓展客源的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外送,但問題在於人力資源的配置與成本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台灣現在有的飲料店一杯飲料($20)都可以外送,這簡直匪夷所思。) 如果既想拿下外送的市場,卻又不想增加外送的人力,也許可以「巧妙地」把來店的客人轉變成為臨時的外送幫手。
    社群這點子聽起來不錯,和時下的流行相當契合。但社群的問題在於活躍的人數一定要夠多,而且對於平台商來講非常吃力不討好,很多社群網站到目前為止商業模式都還不明朗。就這一點來講,對於小型而且沒有資金的新創公司而言,社群也許不是一個很好的切入方式。

  7. Yunju 說道:

    好吧…我也跳出來說一些話好了. 之前本來想打一篇信給你, 但是思緒太雜亂沒有辦法釐清, 所以打到一半就放棄了.

    這整個線上訂餐app的想法, 如果真的要從頭到尾, 從裡到外去分析會不會成功, 或是如何去執行, 實在是個大工程. 不過基本上我同意偉仁說的 “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即使這個改變對我們來說是好的", 這一點同時適用在店家和消費者身上.

    不過我也同意你說的, 一個創業的點子剛開始是很難看出來最後會不會成功, 而且你現在的想法到最後產品出來, 可能會經過很多改變和轉折, 即使現在的想法不完善, 之後還是可以持續修正方向.

    站在UX的立場, 我想提供一兩個觀點供你參考, 首先不過這個產品的使用者是誰, 身為產品經理的你, 要先問自己這個產品的add value在哪? 它幫助了你的stakeholder和使用者解決了什麼問題? 從你目前的文章看來, 我大概可以看到店家的pain points在哪, 但是對消費者來說, 今天有或沒有這個app, 對他們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嗎? 當你的產品為你的使用者帶來很大的便利性, 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他們才會願意來下載你的app, 而且下載只是第一步, 下載後如何持續性吸引消費者繼續使用才是一個產品能不能永續經營的關係.

    好吧, 只有一些大道理, 沒什麼實際的建議, 你自己斟酌的看吧 :p.

    • Weicheng Chu 說道:

      看來你們似乎真的有針對這件事討論過啊?

      你和偉仁都不約而同的試著去「分析」一個創業點子,這個讓我覺得蠻訝異的。身處全球新創產業的發源地,你們應該很清楚用「分析」的方式去討論創業這件事會得到什麼結論。當然我不是說分析的方式有什麼不好,只是通常想像和現實都差了十萬八千里。就以十億俱樂部的成員 dropbox 和 evernote 來說,這兩家公司現在的發展和一開始大家的想像恐怕相距甚遠。

      Value add 和 pain point 是一個常常拿出來檢驗新創公司的問題,我自己也的確一直在反覆的思考這方面的事情,我覺得這個對於產品的定位有蠻大的幫助。可是 value add 這件事情我越來越覺得有點難以捉摸,究竟你的東西是value add 還是 value minus,在沒有接受市場檢驗前真的很難說得準,而就算是value add,哪一個功能提供了最大的幫助往往也和想像不符。譬如說台灣很紅的 Line, 還有最近美國這邊最熱的 snapchat,你覺得它們的 value add 是什麼?

      當然我現在也是紙上談兵,不過坦白講我比較在意的是這個過程中的思考與實際的實驗過程,因為第一次創業就成功也許只比中樂透容易一點點。而這也是我寫部落格最主要的用意。

      我的 client-side 的 app 快寫好了,可不可以用你專業的眼光幫我測試一下?

    • Weicheng Chu 說道:

      Hi Yunju,
      我的 iphone端 app 已經大致完成,你可否幫我試一下? (你有iphone嗎?)
      iOS app 測試有點麻煩,大概是以下的順序:
      1。用你的 iphone 去 http://testflightapp.com 註冊一個帳號,然後把帳號告訴我。(請注意,一定要用 iphone 連去那個網站,不能用電腦,因為我需要你的硬體ID
      2。我會發一個邀請信給這個帳號,你需要打開信件然後同意
      3。接下來我會發一個通知信給你,裡面有連結可以下載我的app。

      有什麼問題再告訴我吧!

  8. William 說道:

    我看不懂app 但我願意討論!

  9. William 說道:

    我的意思是是說coding那些看不懂啦 但使用者的角度當然可以貢獻點淺見

  10. 偉仁 說道:

    說什麼樣的創業點子會成功,為什麼會成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完全同意。所以有時候分析的確不能預見未來…

    來說兩個故事:

    第一是我想了十年還沒有想通的問題,「為什麼PTT變成台灣第一大站也是唯一大站?」

    我們念大學的時候BBS站多到兩隻手都數不完,每個宿舍都有自己的站。而且大家的功能也都差不了多少,都有有能力的開發者,都有固定客群。當時誰也無法看出為什麼PTT最後一統天下,其它站都關門大吉。明明它們都是同質性的服務。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任何一個創業的 idea,你必然不會是唯一看見這個 idea 的人,那為什麼一樣的東西,PTT becomes the BBS site, and all others become could-have-beens? 我想了超久都沒有答案,最後我的想法是,會不會完全是機緣巧合?就是說歷史要是重演100次,那可能 PTT 勝出20次,不良牛勝出20次,陽光沙灘勝出20次,之類。不過我實在很難接受這種說法。

    就連以後見之明去解釋已經發生的事實都這麼困難,更何況預測未來。

    第二是「我與 Facebook 的初會面」

    2007年我來灣區 intern,那時候第一次聽到 Facebook,是有個學姐 quit Berkeley 的 phd program 去 Facebook 上班。我聽到了這個網站,就上去看一下,看了之後我覺得它就是美國的無名小站;沒用的東西。應該不會有什麼重大的成功。難以理解為什麼學姐要加入他們。

    結果人家學姐現在已經退休了 XD

    • Weicheng Chu 說道:

      講到 ptt,我覺得一開始的設立者百分之二萬沒有想到這個站居然會在十多年後對台灣社會有這麼大的影響,我想他們一開始純粹是好玩的成份居多。而事實上我現在越來越懷疑究竟ptt (或者說bbs)帶給台灣社會的是正面的成份居多,還是負面的成份居多?我不是說ptt的站長們要為它們帶來的影響負責,只是ptt 藉由大眾媒體的宣傳已經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光是每天新聞裡從網友和鄉民那裡挖來的報導(不管好的壞的真的假的)就不知凡幾,facebook 和 ptt 儼然台灣兩大新聞來源。但問題是這些網路上的「消息」真的是新聞嗎?也許那些消息只是某個國中生好玩發佈的,我們真的需要這麼認真對待嗎?(至少我覺得上了電視新聞是某種程度的「認真對待」) 前陣子行政院發言人下台的事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和他打「口水仗」的人也許只是網路上某個無聊的小朋友,而他卻因此搞到下台?這什麼世界啊?

    • Weicheng Chu 說道:

      你在矽谷應該很多小道消息才對啊,下次動作快一點,跳槽到好的新創公司,你也可以很快退休的。
      話說回來,你們矽谷的薪水和物價和一般現實世界不太一樣,也許提早退休只能靠 facebook、instagram、zynga 這些超級新創公司,一般水準的可能還不太行,上次ptt不是有人才說12萬年薪在矽谷「活不下去」嗎?

      • 偉仁 說道:

        我有上網跟那個說12萬活不下去的筆戰(話說我現在上PTT比以前大學時候還兇得多,ID還是同一個),那樣子說真是太過份了,會造成嚴重的認知錯誤…

  11. 引用通告: iPhone與 iPad 上的訂餐 App 和店內銷售(POS)系統 (3) | Weiby

  12. 引用通告: 新網站開張 | Weiby

發表留言